中国最早的水泥产业源自这里-凯时尊龙

欢迎访问池州市档案馆网站!

| | | | |

中国最早的水泥产业源自这里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档案局 发布时间:2015-04-14 15:12

   

○《周愨慎公全集》中的家训六条

   周馥,对很多人而言,这也许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其实,他是李鸿章最为倚重的心腹铁幕,又是袁世凯最贴心的儿女亲家,还是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更是洋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和实际操盘人。从此次东至县档案馆首次披露的周氏家族的档案中来看,李鸿章家族在江南的代理人——周馥家族经营着大量产业,他们协助李鸿章创建了大量近代中国北方的大中型企业。诸如开平煤矿、滦州矿地公司、启新洋灰公司、北京自来水公司、光华棉业公司等等,周家不是首创即是大股东,因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几十年间,它囊括了全国骨干企业的半壁江山。

    建造中国最早的水泥仿木建筑

    近日,记者来到周馥的故乡——东至县周村,该村尚保留着周馥家族的几处遗迹。东至县周氏文化研究会筹备处负责人、东至县委党校副校长谢忠惠介绍说,周馥发迹之后,曾连续在故里修建了两处建筑。一是周馥接官厅,是周馥当年回乡为父守丧三年接待地方官员之处,始建于光绪年间。接官厅坐西朝东,进深三间,面阔五间,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接官厅有门楼、主楼两层,内设会客厅、客房、设施豪华。厅内悬有御赐匾额:“七旬齐案,五子登科。”七旬系指周馥和夫人寿诞,五子系指长子学海、二子学铭、四子学熙、七子学渊、九子学辉,他们兄弟都中了进士、举人、拨贡等科举。还有一块御赐“风清南服”匾额,是对周馥督江南各省,为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时为官清正,受南方人民爱戴的褒扬。另有一块本县绅耆赠送的匾额,上曰“嘉惠桑梓”。接官厅右侧,是周姓义塾的楼房、花园、厨房、厕所等。

    第二就是周氏宗祠,由周馥始建于清光绪年间。位于周村组中央,坐南朝北,东距周馥接官厅约250米,宗祠现存部分五进三开间,建筑面积109平方米。前部分为“四水归堂”天井房,后部分与接官厅几乎同一形制,构造独特,造型别致。宗祠分中、前两厅,山墙高大,屋脊上镶有两条栩栩如生的飞龙,一侧开耳门两扇,小窗一扇,屋檐的挑口上有花卉浮雕,刀工生动古朴、式样别致典雅。祠内供奉周氏家族历代祖先神主牌位,抗战期间,被日军烧毁,“文革”时再遭破坏,现仅存后厅,成为左右住户堆集杂物之所。

    清宣统二年(1910年),为防白蚁侵蚀,民国财政总长、周馥第四子周学熙秉承父志聘请上海名师设计对这两幢古建原样式复建,混凝土地平,青石浮雕磉墩;所有梁、柱、枋均以钢筋水泥仿木代之,榫头、卯眼也不例外。它们与建德文庙大成殿重修年代相当,是我国最早的钢筋水泥仿木建筑。“整个建筑的梁和柱子,从外表乍一看,以为是木头的,但材料其实是水泥,这些水泥都来自周学熙创办的水泥厂生产的,在此之前我们国家用的水泥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谢忠惠说,这两栋建筑也是我们最早一批使用自产水泥建造的代表。

    “北方实业巨子”周学熙

    周馥的四子周学熙,被称为“北方实业巨子”,是家族创办实业的杰出代表。他和江南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并称为“南张北周”,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不同的是,1925年张謇去世时,他的企业已濒临破产,影响日渐式微,风光不再。而周家的后人直到今天,依然活跃在商、学各界。

    周学熙以天津为基地,营建起一个庞大的“周氏企业集团”,资本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在当时这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他亲自创办的企业就有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中国实业银行、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大苑实业银行、天津华新纱厂、兴华棉业公司、耀华玻璃公司、唐山启新机器厂、滦州矿地公司、江南水泥公司等。

    周学熙的企业集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工业产业格局的形成,此前,华北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中国的水泥和玻璃制造几乎为零。而周氏企业集团吸引了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争相投资天津,逐渐形成了中国南北两个经济重镇:上海和天津。

    当年,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新经济、新文化起到了倡导和推动作用。周学熙认为,中国缺少的不是进士,缺的是干实事的人。特别是遭遇科场案后,他打算用分家所得的银两,弃举业而改习实业,另走一条富民之路。于是,年轻有为的周学熙放弃科考投身实业,这个想法得到父亲周馥的大力支持。周学熙顺利进入河北开平矿务局,聪慧精干的他在第二年就升任了总办。后来,他又升任开平矿务局总办。这实际上成为周学熙从事实业的开始。

    1908年3月18日,农工商部大臣上奏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请建“京师自来水一事”,认为“京师自来水一事,于卫生消防关系最要”,并推荐周学熙负责京师自来水事宜。1910年2月,周学熙主持的京师自来水工程全部竣工,北京从此用上了自来水。此后半个多世纪,该工程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1912年,袁世凯为民国大总统,学熙两次出任内阁财政总长,兼税务处督办。当时中国的财政空虚和混乱几趋极致,市场上私铸钱币风行,全国有数十种货币。孙中山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时,国库里只有银元10枚,而黄兴负责的南京留守部门裁军一项,就需要250万。周学熙受命于危难之际,大力整顿税制,兴办银行,统一全国流通货币。采用借款、免税、提供保息等方法扶植民族资本,鼓励国人兴办实业,多次举办国货展览会,积极推荐国货赴南洋参展。周学熙在经办“善后大借款”后,从财政总长的位置上辞职。

    力保民族工业金字招牌

    周学熙在青岛为民族工业留下了一块金字招牌——华新纱厂。1914年他即买下德人所办德华缫丝厂,准备开办华新企业在全国的第二家纱厂。但这时日本人为让日资棉纱厂占得先机,百般阻挠,阻碍纱厂产纱。周家人经历了诸多抗争,于五四运动排山倒海一般爆发的1919年,终于开始出纱。周氏家族创办的华新纱厂,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书写了民族企业的传奇。青岛纺织工业的发展史上,也刻下了周学熙、周叔弢、周志俊的名字。

    周叔弢、周志俊、周叔迦都是周家第三代人,打造民族工业品牌与收藏延续文化命脉比翼双飞,他们在青岛,留下诸多踪迹。周叔弢是周学海的三子,早年便随他四叔周学熙学习创办实业。他在青岛华新纱厂开办之初,出任专务董事,实际掌管工厂。1918年主持筹建青岛华新纱厂,日本侵华时,他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极力保护民族工业,表现了一个实业家的民族气节。解放后,他更是致力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曾任天津市副市长16年,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据周家后人告诉记者,“华新”更像是一个品牌,在天津、唐山、卫辉都有周家开办的华新纱厂。青岛华新纱厂是由周学熙全资创办起来的,一开始由他的侄子周叔弢管理,后来又交给了儿子周志俊。纱厂是在日资围困之中艰难生存下来的,周家人的努力保住了民族纺织业的生机。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主权后,周学熙在青岛太平角四路购买了一处别墅,作为他和儿子在青岛居住和办公之处。然而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后,这座纱厂又被日商低价收购,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周志俊才赎回纱厂,续任常务董事。

    青岛解放后,周志俊先后将77亩果木园、高密轧花厂、个人住宅多处献给政府。在抗美援朝时,他所属的企业还捐献了战斗机。1953年,青岛市政府将华新纱厂进行公私合营。随后他主动要求放弃华新纱厂总经理职务,将企业完全委托给公方管理。1966年6月15日,华新纱厂正式改名为国营青岛第九棉纺织染厂。周志俊还曾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省工商联主委等职务。刘文革 陶润才 实习生 刘锐 本报记者 郑静 

网站地图